
「存在于世——龍美術館十週年特展」展覽現場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從2012年龍美術館(浦東館)開館,到如今形成上海與重慶雙城三館的獨特模式,這一切的背後,都離不開劉益謙與王薇夫婦二人對於藝術品收藏的初心與堅持。
始於好奇心的收藏之旅
回到收藏的最初,劉益謙可謂「藝高人膽大」。
1994年,在北京出差的他偶然從報紙上看到北京長城飯店在舉辦拍賣會,決定前往「觀戰」:「我只聽說過郭沫若的名字,就花了7萬塊錢買了一幅他的書法,還有一張李可染的畫。」看似輕描淡寫的「第一次舉牌」,劉益謙卻十分看重:「這兩幅作品至今仍掛在家中。」
「沒有好奇心,社會就不會進步,收藏也是。」劉益謙回憶說,「三十年前我買第一件作品也是出於對這個行業不了解,又充滿好奇,這種心態讓我第一次參與了拍賣。」正是這種好奇使他快速地踏上藝術收藏的「賽道」, 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一發不可收拾,並逐漸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收藏哲學。

接受佳士得訪談的劉益謙
從在內地拍賣行頻頻舉牌到進入佳士得等國際拍賣行競投頂尖藝術品,劉益謙每一次的購藏都會引來市場的極大關注,其收藏規模也日漸深厚。2012年,在美國權威藝術雜誌《ARTnews》公佈的全球200位頂級收藏家榜單中,劉益謙和王薇夫婦赫然在列,這也是中國內地藏家第一次入選該榜單,在此後兩人更是數次蟬聯。
「收藏是一個慢活。沒有逐步了解的過程就不可能有深入的感受。」 —— 劉益謙
儘管如今在外界看來,他買下的藏品都是「天價」,但他卻並不認同這一說法。對於拍賣,他始終有著極為冷靜的認知:一是不相信有所謂「撿漏」的存在;二是「天價」不應該單單以數字來衡量。
「收藏是一個慢活。沒有逐步了解的過程就不可能有深入的感受。」劉益謙總結說。

劉益謙先生在龍美術館(西岸館)展出的馬克·羅斯科作品前
從東方到西方、從私藏到分享
如果說個人收藏是一種佔有,那麼分享則是建立龍美術館的意義。
劉益謙說:「收藏是把藝術品收起來、藏起來,它本身反映的是一種佔有。而美術館不同,它是滿足我『佔有』的前提下,把收藏拿出來與大家分享。」出於這種想法,他最終決定與夫人王薇在2012年建立自己的私人美術館,並在之後通過拍賣為自己的美術館相繼納入多件重量級收藏。
2014年11月26日,距離龍美術館(西岸館)開館不過八個月,劉益謙便為其私人美術館再添一件鎮館之寶 —— 在佳士得香港一舉以3.48億港元的成交價競得「明永樂禦制紅閻摩敵刺繡唐卡」。
這件一舉創下當時中國藝術品世界拍賣紀錄的永樂唐卡,在他心裡的意義遠不止收藏一件價值連城的藝術品這麼簡單。
他至今仍難以忘懷第一次親眼見到這件唐卡時的激動之情:「明永樂距今大概600年了,它還像新的一樣, 站在它面前, 讓我感受到了藝術的傳承之重。」近距離的接觸,使他更強烈地感受到這股神秘的力量,「它的氣勢一下子就征服了我,在它面前,我感到渺小無比。」

明永樂禦制紅閻摩敵刺繡唐卡
劉益謙先生於佳士得香港唐卡交接儀式上的留影
在劉益謙看來,它遠超了珍品範圍, 是值得傳承的亙古不變的文化遺產。當2017年4月,龍美術館西岸館以「永樂大帝的世界 —— 禦制唐卡暨永宣文物特展」的方式將這件永樂唐卡作為最重磅展品對外展出時,他終於實現了三年前交接時許下的要將其公開展覽的承諾。
「藝術沒有國界。基於中國文化收藏與傳承的基礎上,龍美術館同樣需要西方藝術,這是一種互補和融合。」 —— 劉益謙

2015年,佳士得紐約莫迪利安尼《側臥的裸女》拍賣現場
劉益謙看過莫迪利安尼的電影,被其雖然短暫但極具天賦與個性的藝術人生所感動。之後他去到歐洲,更在佳士得專家的陪同下,特意前往莫迪利安尼的墓地為他獻上花束和香檳。接受媒體採訪時,他表示:「每個博物館都夢想有一件莫迪利安尼的作品,現在中國的美術館也有了這樣的傑作,不用出國就能欣賞到西方名作。我感到很驕傲。」

劉益謙先生在佳士得專家的陪同下曾前往莫迪利安尼的墓地,並為他獻上花束和香檳
過去十年間,正是在這種相容並蓄的理念支撐下,龍美術館以劉益謙王薇夫婦的私人收藏為基礎,推出了近200場東西方藝術重量級大展,接待觀眾約3000萬人次。「開館的時候並沒有明確的方向,只給自己定了一個腳踏實地(的原則),所以才有了今天的龍美術館。正因為沒有目標、沒有體系,所以最終才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劉益謙總結道。

龍美術館西岸館海報牆 —— 記錄著建館十年以來舉辦的重要展覽
有一種滿足超越財富
儘管龍美術館的日常由夫人王薇負責運營,劉益謙一直笑稱自己只是「館長助理」,但他一有空就會來到美術館看展覽,並喜歡默默觀察前來美術館參觀的觀眾。有一次他看到一位小朋友坐在展廳地上臨摹一張畫,「我坐在後邊的椅子上看了十分鐘,感到非常欣慰。這種快樂不是今天賺多少錢能夠感受得到的,這種滿足超越財富。」
劉益謙感歎,開館這十年來最明顯變化是來參觀的年輕觀眾變多了,這也讓他收穫了另一種成就感:「這是時代帶來的變化,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如果收藏沒有積累到一定程度,開美術館就是癡人說夢。但如果美術館開到最後沒有觀眾,相當於沒人認可你做的這件事。」
「佳士得能在今天全球藝術市場有著如此大的影響力,這與它的堅持與推廣不無關聯。十年來,它堅持推廣,將中國傳統藏品推介給中國內地藏家及觀眾、同時幫助包括我在內的更多人了解西方藝術家。」 —— 劉益謙
這十年間,劉益謙也同樣明顯感受到了上海藝術氛圍的改變。隨著以佳士得為代表的一批國際藝術機構深耕上海、Art021、西岸藝博會的相繼開幕、以及越來越多美術館的興起和國際展覽的引入,這座城市的藝術生態日益完善並充滿活力。
談及即將迎來在上海拍賣十週年的佳士得,他表示:「佳士得能在今天全球藝術市場有著如此大的影響力,這與它的堅持與推廣不無關聯。十年來,它堅持推廣,將中國傳統藏品推介給內地藏家及觀眾、同時幫助包括我在內的更多人了解西方藝術家。」

龍美術館(西岸館)外的年輕人,週末到美術館看展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上海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新的十年開始了,對於未來,他更多的感慨是「太忙了」,「龍美術館(西岸館)的展覽計畫已經排到了2029年。十年來,除了布展、撤展,館裡一年四季基本上沒有空過。」
不過,他強調最多的仍然是腳踏實地。
「做美術館,喚起普通觀眾對於藝術的期盼和想像,從這一角度看,這十年值得。腳踏實地,面向觀眾,我很欣慰。」

2013年9月,佳士得在上海隆重敲響內地拍賣的首槌,成為首家獨立於中國內地舉辦拍賣的國際藝術品拍賣行。十年光陰荏苒,佳士得十分榮幸與藏家一同見證了中國內地藝術市場的蓬勃發展和澎湃活力。
今年,我們將會通過系列視頻和專題文章回顧這十年以來的難忘瞬間,並於下半年在上海隆重舉辦十週年拍賣慶典,以及豐富多元的藝術文化活動。從上海首拍第一次於內地呈獻畢加索繪畫傑作,到遷入位於外灘一號的全新藝術空間,從開創上海——倫敦聯拍新模式,再到首度上拍西方現代藝術大師1949年以前創作的重要作品,佳士得未來還將通過不斷突破與創新,繼續與藏家攜手共聚藝術能量。讓我們一同期待更加精彩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