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古斯特·羅丹:現代雕塑之父

這位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法國雕塑巨匠顛覆藝術傳統,創下現代藝術史上最令人津津樂道的著名雕塑作品。本文為您賞析奧古斯特·羅丹的藝術和生平

頁頂圖片:

工作室中的奧古斯特·羅丹,相片由攝影師Dornac即 Paul Marsan攝。檔案:Larousse, Paris。相片:Bridgeman Images

這位現代雕塑之父可謂自學成才

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1840-1917)為雕塑賦予生命,以自然寫實、充滿活力的作品表達人類複雜情感:愛戀、狂喜、苦惱或悲痛。他打破傳統雕塑和古典理想主義守則,創下富有表現力的全新形態作品,對未來數代藝術家影響深遠。

羅丹於1840年11月12日出生於巴黎,只比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大兩天,他自幼便展示出過人的藝術天賦。14歲時,羅丹入讀巴黎皇家繪畫與數學學院,亦稱「小學院」(Petite École)。後來他三次報考享負盛名的巴黎美術學院,均告失敗,於是成為了一位自學成才的藝術家。

奧古斯特·羅丹(1840-1917),《冥想(小型作品,版本I》1887年構思,1943年鑄造此版本,共13件。銅雕、綠色銅鏽。高74公分。估價:400,000 – 600,000歐元。此作將於2020年6月4日在佳士得巴黎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拍賣中呈獻

奧古斯特·羅丹(1840-1917),《冥想(小型作品,版本I》1887年構思,1943年鑄造此版本,共13件。銅雕、綠色銅鏽。高74公分。估價:400,000 – 600,000歐元。此作將於2020年6月4日在佳士得巴黎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拍賣中呈獻

奧古斯特·羅丹成為雕塑家之前曾經短暫投身宗教

1862年,由於在藝術創作中接連遭遇打擊,以及至親姐姐的去世,羅丹放棄藝術,加入了天主教會,以奧古斯特兄弟之名接受聖秩聖事。

在教會度過的時光中,神父很快便留意到這位年輕藝術家的才華,並鼓勵羅丹回歸到雕塑創作中去,因為那才是他真正的熱情所在。

在一次意大利旅程中,羅丹深深著迷於米開朗基羅的作品

羅丹於1875年前往意大利,已故藝術史學家柯克·瓦內多(Kirk Vardenoe)將這次旅途形容為「現代藝術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奧古斯特·羅丹(1840-1917),《思想者》,1880年構思,1924年12月鑄造。銅雕、黑色及棕色銅鏽。高27 1/8吋(70.9公分)。此作於2018年5月15日在佳士得紐約售出,成交價8,187,500美元

當年羅丹已過不惑之年,他深深著迷於文藝復興巨匠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後者那巨大誇張的裸體雕像對藝術家產生了深遠影響。「米開朗基羅把我從學院派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羅丹後來回憶道。「他是我從一個圈子通往另一個圈子的橋樑。」

羅丹的首個大型雕塑由於過於逼真而被認為是翻鑄作品

1877年,羅丹在巴黎沙龍展出了自己首個大型作品《青銅時代》。藝評家們很快表示這一真人尺寸的裸體男子雕像太過逼真,並指責羅丹以真人為模版鑄成雕像,這一技法被稱作「翻鑄」(surmoulage)。

奧古斯特·羅丹(1840-1917),《緊握的左手》,大尺寸,1898年前構思;此尺寸於1967年完成。銅雕、深棕色及綠色銅鏽。高18 ½吋(46.8公分)。估價:90,000 – 120,000美元。此作將於5月29日至6月11日在「形態與奇想」網上拍賣中呈獻

奧古斯特·羅丹(1840-1917),《緊握的左手》,大尺寸,1898年前構思;此尺寸於1967年完成。銅雕、深棕色及綠色銅鏽。高18 ½吋(46.8公分)。估價:90,000 – 120,000美元。此作將於5月29日至6月11日在「形態與奇想」網上拍賣中呈獻

羅丹毅然決然地否定所有此類指控,並發表自己的辯護聲明,以及他使用的模特兒相片(一位年輕的比利時士兵),以凸顯其作品與模特兒本人的不同之處。

儘管作品令公眾一片嘩然,但這種爭議也令羅丹迅速聲名鵲起,僅僅三年後,法國政府便出手買下《青銅時代》。

《地獄之門》——法國政府這一委託創作永遠改變了羅丹的生命軌跡

1880年,羅丹受法國政府委託,為一座全新的裝飾藝術博物館創作一系列青銅大門。羅丹以但丁名作《神曲·地獄篇》為靈感,構思出一組即將墜入地獄的扭曲人體。藝術家許多偉大鉅作,如《吻》、《思想者》、《夏娃》等,都出自《地獄之門》系列。

羅丹直至離世都未完成《地獄之門》這一宏偉鉅作。原本計劃中的博物館從未建成,因此《地獄之門》也成為獨立的藝術作品。藝術家後來追憶道:「幾乎所有成功作品都來源於此。」

《吻》看似浪漫愛情的象徵,實際上代表了一對被打入地獄的不倫戀人

《吻》可被稱作羅丹最著名的作品,當中可見兩位戀人正深情擁吻。然而雕塑原型實乃但丁名作中的中世紀人物:弗朗西斯卡·達·里米尼和她的戀人保羅·馬拉泰斯塔。

保羅是弗朗西斯卡的小叔,兩人偷情時被弗朗西斯卡的丈夫發現,怒火中燒的他將妻子和弟弟刺死,二人從此被永世打入地獄不得翻身。

奥古斯特·罗丹(1840-1917),《吻(第三縮小版)》,1886年鑄造;1901至18年鑄造此作。铜雕、棕色铜锈。高15 ½吋(39.4公分)。此作現可於佳士得私人洽購。瀏覽佳士得印象派及現代藝術私人洽購藝術作品

在腦海中勾勒出這對情侶的纏綿時分後,羅丹最終決定這一幕太過溫情快樂,與他所構想的《地獄之門》可怕景象不符。他於是將此作從《地獄之門》系列作品中除去,不久後成為獨立作品,《吻》一作超越了原本構思和創作靈感,透過刻畫被情慾吞噬的愛侶,成為最偉大的浪漫愛情藝術作品之一。

羅丹與雕塑家卡蜜兒·克洛岱爾擁有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

1882年,羅丹認識了一位年輕的雕塑家卡蜜兒·克洛岱爾(Camille Claudel)。二人轟轟烈烈而纏綿刻骨的愛情持續了近二十年之久。

克洛岱爾既是羅丹的學生、繆斯,也是他的知己與合作者,她的雕塑生涯亦相當成功。《華爾茲》一作便是她與羅丹熱戀時在創作巔峰期完成。「我為她指明方向,但她的創作成果完全歸功於她自身。」羅丹曾經如此評價克洛岱爾的藝術才華。

羅丹與克勞德·莫奈是一生好友

羅丹與莫奈這兩位法國藝壇巨擘分別在雕塑和繪畫方面銳意革新,在藝術史上都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二人一生都是至交好友,時常交換作品,更一同參與1889年巴黎佐治·皮提畫廊舉辦的一場重要展覽。

奥古斯特·罗丹(1840-1917)及亞伯特·厄尼斯·卡里葉·貝流茲(1824-1887),《被愛折磨的純真》,1871年构思;1900年鑄造此赤陶版本。赤陶。高24 3/4吋(62.9公分)。估價:12,000 – 18,000美元。此作將於5月12至28日在「玫瑰人生」網上拍賣中呈獻

奥古斯特·罗丹(1840-1917)及亞伯特·厄尼斯·卡里葉·貝流茲(1824-1887),《被愛折磨的純真》,1871年构思;1900年鑄造此赤陶版本。赤陶。高24 3/4吋(62.9公分)。估價:12,000 – 18,000美元。此作將於5月12至28日在「玫瑰人生」網上拍賣中呈獻

羅丹與莫奈經常通信往來。1897年,羅丹在信中表達了他對莫奈的景仰:「我如此深愛光線、雲彩、海洋和教堂這些元素,對於幫助我更進一步理解它們的藝術家,我仍然十分敬佩熱愛,您的解讀令它們在破曉時分更呈現出無上的美感,令我深深感動,難以忘懷。」

羅丹晚年將舞蹈作為創作的重要元素

羅丹在晚年的創作中,不斷從舞蹈中汲取藝術靈感。但與艾德加·德加(Edgar Degas)對芭蕾舞及古典舞的熱愛不同,羅丹對於現代舞蹈更感興趣。

奧古斯特·羅丹(1840-1917),《永恆的春天(第一版,原始尺寸,版本A)》,約1884年構思;1946年鑄造此銅雕版本。銅雕、深褐色銅繡。高25吋(63.4公分)。估價:300,000 – 500,000美元。此作將於5月12至28日在「玫瑰人生」網上拍賣中呈獻

奧古斯特·羅丹(1840-1917),《永恆的春天(第一版,原始尺寸,版本A)》,約1884年構思;1946年鑄造此銅雕版本。銅雕、深褐色銅繡。高25吋(63.4公分)。估價:300,000 – 500,000美元。此作將於5月12至28日在「玫瑰人生」網上拍賣中呈獻

羅丹以素描、油畫及雕塑等不同形式捕捉人體在舞動時的動態,從柬埔寨舞者到世紀交接時的巴黎著名音樂廳明星——譬如洛伊·富勒(Loïe Fuller)伊莎朵拉·鄧肯(Isadora Duncan)——藝術家從這些知名舞者那隨心所欲、自由不羈的高難度動作中尋求創作靈感。

生前鑄造作品、身後鑄造作品及真品證明

1916年,即羅丹去世前一年,他將自己所有作品都捐予法國政府,不僅包括其雕塑、素描、古董收藏及其它作品,更重要的是,法國政府有權在其逝世後繼續鑄造其雕塑作品。

羅丹一生僅與少數鑄造廠合作,今日,羅丹博物館中收藏大部分藝術家作品,延續其深遠影響。博物館亦是唯一有權用藝術家製作的石膏模型、或以其石膏作品製作的新模型鑄造羅丹銅雕的機構。

羅丹的雕塑作品有多種不同尺寸、媒材與鑄造年份(藝術家生前監督鑄造的作品,以及大理石或石膏作品比身後鑄造作品更加珍罕難尋),因此價格或許比某些藏家想像中更加廉宜。您若希望收藏一件羅丹作品,一定要注意作品附加的真品證明書,由羅丹委員會(Comité Rodin)發出:市場上有贗品流通,因此這一證明文件十分重要。

羅丹生前身後都吸引不少知名藏家。《金銀島》作者羅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擁有一件石膏版《永恆的春天》(原作現藏於費城羅丹博物館),而幾十年後,盧西安·佛洛伊德(Lucian Freud)則在家中收藏一件《眾神信使伊里斯》雕塑。

他的作品在所有現代藝術收藏中都佔據重要地位。羅丹影響了其後數代雕塑家——他最著名的學生、雕塑家康斯坦丁·布朗庫西(Constantin Brancusi)在師從羅丹後兩個月後離開工作室,並表示「大樹底下不長草」——足見其藝術成就直至今日依然影響並啟發許多藝術家。

相關部門

相關拍品

相關拍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