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無誤的身份標記:中國古代官階紋章收藏指南

600多年來用作識別官階的刺繡紋章,現已成為極具收藏價值的藝術品

頁頂圖片:

十八或十九世紀文官肖像,設色絹本 鏡框。61 ½ x 30英寸(156.2 x 76.2公分)。此拍品於2010年9月16至17日在佳士得紐約售出,成交價美元74,500

中國古代會於官服上綴以官階紋章(補子,又稱官補),以顯示文官、武將或皇族的身份,這項傳統始於1391年明朝(1368-1644年),並延續至清朝(1644-1911年)。

這些紋章會縫於袍服上或織造成衣袍的花紋,以顯示官階。文官所佩戴的紋章是與品級相稱的各種飛禽,而武官則飾以走獸。宮廷袍服由皇帝詔令規定,例如1759年出版的《皇朝禮器圖式》。

1911年清朝滅亡後,官階紋章制度亦隨之沒落。因此,許多紋章便落入西方藏家的手中 。

儘管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多間美國博物館都擁有精美的紋章藏品,但現今市場主要以私人買家居多,當中包括許多新晉藏家,他們均被圖案精美和價格相宜的藏品所吸引,特別是來自十九世紀的珍品。

官階紋章分為四類:皇室、文官、武官和風憲官。文武官階各有九品,每個紋章都清楚表明穿衣者的官階。

文官紋章

繡有飛禽的紋章為文官所用,由於歷經多年寒窗苦讀才能獲選為文官,因此高雅的飛禽可能是因為具有文學意義而獲選。各品級均以不同品種代表,但隨時間亦出現細微的變化, 而到了清朝,由高至低的品級順序為:仙鶴、錦雞、孔雀、雲雁、白鷳、鷺鷥、鸂鶒、鵪鶉和練雀。在宮廷活動中,文官會坐在皇帝左邊,使代表官階的飛禽正面朝向皇帝。

在現實生活中,要區分鴨與鵝可能並不難,但要辨別官階紋章中的飛禽品種卻很難,因為禽鳥的姿勢相似,體型大小亦相近,而且背景紋飾相仿,只是於不同時期略有不同。

孔雀等部分品種的羽毛有獨特的眼狀斑紋,所以容易分辨,但對於較難識別的品種,則要觀察頭頸的形態和尾羽的形狀。例如,一品仙鶴通常為圓頭紅冠,而代表五品文官的白鷳則有修長的扇形或鋸齒形尾羽。

武官紋章

武官紋章的裝飾為現實或神話中的走獸,象徵武官勇猛威武的個性。與文官一樣,所用的走獸品種會隨時間改變。到了清末,相應的品級順序為:麒麟、獅子、豹子、老虎、熊羆、彪、犀牛(第七品,1759年後成為第八品)和海馬(並非海中生物,而是於海浪之間馳騁的真正駿馬)。武官坐在皇帝右側,使紋章中的走獸面向君王,以示尊重。

武官紋章比文官紋章更加罕有,因此更受歡迎。

細節是區分走獸的關鍵。乍看之下,老虎可能看起來像豹子,但細看便能發現牠身上的波浪斑紋或新月形斑紋,以及額頭上的三條橫紋,均證明此乃百獸之王。至於豹子則沒有獨特的斑紋。

皇族御用龍紋圓補

皇帝、直系皇族及最高品級皇親國戚的衣服均綴以象徵蒼天的圓補。較低級別的貴族則用象徵大地的方補。男性皇族成員會根據各自的身份地位,穿戴五爪龍紋或蟒紋圓補。五爪龍紋僅用於皇帝所穿的袍服和紋章,而五爪蟒紋與龍紋的外觀相同,只以名稱區分,為皇子、親王、親王世子與郡王所用。四爪蟒紋則為皇孫、皇曾孫、皇太孫,以及三品親王至七品侯伯所用。

如何區分明清紋章

明太祖於1391年頒佈了有關宮廷朝服和官階紋章的皇室法規,而清朝皇帝則於1652年和1759年再次頒佈相關法規。由於早期的服裝規定較寬鬆,因此明朝紋章的款式更多變。不過,藏家仍然可以憑幾項重要特徵識別明朝紋章。

明初期的紋章會繡上相伴而飛的雙禽。直到十六世紀,圖案變成一禽飛翔,一禽立於石上,而清朝的則是單禽。明朝紋章亦較大,一般沒有邊框。

習慣騎馬的清朝皇帝引入了貼身的補服,因此綴於胸前的官階紋章必須垂直分為兩半,以便衣服能夠敞開。與明朝為了配合飄逸長袍而設計的紋章相比,清朝紋章更小,而且呈精準的正方形(約12×12英寸)。

清朝紋章的特色是繡上一種動物和太陽圖案,以及帶有祥雲和吉祥符號的紋飾邊框。十九世紀中期,紋章開始出現貼花動物,方便官員升遷時更換動物。

明朝紋章罕有難尋,因此一般價格高昂。清朝的官階紋章產量較多,尤其是十九世紀的作品。十七及十八世紀的高品級紋章擁有精美金底,和以孔雀羽毛為絲線的刺繡,因而最受歡迎,特別是康熙時期(1661-1722年)的珍品。

紋章的首要規則

由於官階紋章是由龐大帝國的不同工匠製作,前後跨度近600年,因此經常會出現不符合規定的變化。儘管特定風格的潮流與特定時期有關,但紋章總是不斷演變,因此並不屬於清楚界定的類別。

藏家兼學者大衛‧休斯博士(David Hugus)在其重要文章《Ladder to the Clouds: Intrigue and Tradition in Chinese Rank》(1999年)中為此問題作出總結:「記住官補有一項不變的規則:官補沒有不變的規則。」

較低品級的紋章更難求

較高品級的文官紋章產量多於較低品級紋章。據估計,完成艱苦科舉後,近半數官吏會獲擢升為一品文官,而升官後隨之而來的便是財富,讓他們有能力訂製多套華衣美服。而八品主簿或九品司獄等地位較低的官吏升官和添置華裝的機會則較少。因此,低品級的文官往往以最得體的衣服作為壽衣,其官階紋章亦因而下落不明。

武官的情況亦一樣。一般來說,武官紋章更難求,而繡有犀牛或海馬的低品級紋章則難得一見,即使大型公共收藏亦沒有已知的藏品。

鏡像

儘管明朝畫像顯示婦女與丈夫使用相同的官階紋章,但直到清朝才頒佈有關婦女服裝規定的詔書,允許官員的妻子和子女(兒子和未婚女兒)使用丈夫或父親的紋章。傳統上,妻子的紋章是其丈夫紋章的鏡像,因此當她坐在丈夫身旁時(婦女坐在丈夫左側),紋章的動物便會朝向對方。例如,文官妻子紋章上的飛禽會面朝左方。

品相最重要

官階紋章以緞繡、織錦或緙絲製成,與其他古代紡織品有相同的保存問題。絲線以有機顏料染色,意味著陽光照射會造成永久褪色。官補和相關的袍服最好於遠離陽光直射的地方展示。

官階紋章為衣服的一部分,因此藏家應該留意磨損的跡象,並尋找保存完好、沒有污跡、掉紗或織線裂開的完整方形紋章。在評鑑官階紋章時,應謹記現在幾乎已無法找到品相完好無缺的明朝或清初紋章。

相關部門

相關拍品

相關拍賣

相關內容